淺談從源頭上治理腐敗
發(fā)布時間:2007-01-23 10:37:47 訪問次數: 李正才 信息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
同志們:
黨的先進性是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事關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鞏固和執(zhí)政使命的完成。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所處的內外環(huán)境,所肩負的歷史任務,黨員隊伍的現(xiàn)狀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對保持黨的先進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腐敗削弱執(zhí)政基礎,降低執(zhí)政能力,動搖執(zhí)政地位,是侵蝕黨的肌體的病毒。堅決反對腐敗,有效地懲治和預防腐敗,對于純潔黨的隊伍,保持黨的純潔性,至關重要。今天,根據縣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領導小組的安排,我在這里就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問題講幾點看法,由于時間有限,準備倉促,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
對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這個問題,我想從六個方面分講。
一、源頭治理腐敗的概念與產生根源
?。ㄒ唬┰搭^治理腐敗的概念
首先講“腐敗”的概念。什么是腐?。课曳艘幌隆掇o源》,《漢書•食貨志上》中說“太倉之粟,陳陳因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孔”?!掇o?!分薪忉屨f,腐敗是指食物變質腐爛。
我認為,“腐敗”與權力伴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為統(tǒng)治國家,管理社會,離不開權力;而“權力腐蝕人,絕對的權力絕對腐蝕人”。腐敗現(xiàn)象,雖不能說是“古已有之,于今為烈”,但其產生歷史之悠久,社會危害之嚴重,抵制禁絕之艱難,卻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從夏朝的“皋陶之刑”,到西周的《呂刑》;從號稱封建法典“顛峰之作”的《唐律》,到明朝的《大誥》,都對貪官污吏警以酷刑。但是,斗轉星移,世代更替,腐敗現(xiàn)象不但沒有絕跡,反而成為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會難題。新中國成立后,雖然有過建國初期相當清正廉明的政治局面,但并未“弊絕風清”。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種種原因,腐敗在新的歷史重要依據下滋生蔓延,可以說已成為危及黨和國家命運的心腹之患。盡管這些年我們黨和國家反腐敗斗爭力度不斷加大并不斷取得明顯成效,但一些腐敗現(xiàn)象在有的領域屢禁不止,甚至呈現(xiàn)蔓延之勢。這是當前廣大干部群眾關心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重大課題。對腐敗概念的界定有多樣性,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觀點:
從權力角度:腐敗即濫用公共權力于私人目的。
從公職等角度:腐敗是利用公職、官方地位和頭銜、政治影響謀私。
從負責人的角度:腐敗是負有責任的人(包括在政府和私營單位擔任負責人)獲取非法利益。
從社會職責、義務和常規(guī)角度:腐敗是為得到好處作出與所承擔的社會職責不相關的行為——腐敗是為獲得好處而背離作為公共角色的正常義務——腐敗是為實現(xiàn)個人目的而偏離常規(guī)的行為。
從利益的角度:腐敗是為了特殊利益而違背共同利益——腐敗表現(xiàn)為對公共福利不忠誠。
從個人獲得好處的角度:腐敗是為了獲得好處而采取了有損于政府機構的行為——公職人員接受好處就是腐敗。有的專家還認為,公職人員為了獲得好處,在公務活動中“為”與“不為”都可能構成腐敗。
從對社會的影響角度:腐敗是對社會運轉施加不正當影響。
從交易的角度:腐敗是政治行動和經濟財富之間的交易——腐敗包括交易雙方。
從道德的角度:腐敗是一個人在執(zhí)行公務的過程中而表現(xiàn)出的人格的墮落。
從法律、公共利益和公共輿論三個方面來界定:腐敗包括違反規(guī)定和行為準則的行為、背叛公共利益的行為,并且受社會對腐敗的看法的影響。
綜合上面的腐敗因素,我認為現(xiàn)在人們常說的腐敗,則是對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借用和引伸,特指社會政治生活中統(tǒng)治階級或統(tǒng)治者,憑借自己掌握的社會公共權力或公職行為進行以權錢交易、謀取私利為主要特征的某些社會丑惡現(xiàn)象。這種丑惡現(xiàn)象,伴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社會的出現(xiàn)而產生。
其次講“源頭”的概念,辭源解釋“源”:一為“水源”、根本。左傳昭九年:“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二為“推其根源”。解釋“源頭”為水發(fā)源處?!皯蛩搭^指舊蹤,當時一笑也難逢”也泛指根源、出發(fā)點。朱子了、論語:“佛氏雖無私意,然源頭自私其身,便是有大私意了?!甭?lián)系我們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問題,最近我與一些同志探討過,有認為源頭是“管理”,源頭是“權力”,源頭是“管人”,源頭是“制度”等等說法不一。根據辭源的解釋,我認為源頭是“根本”是“本原”比較合適。我的理解反腐敗抓源頭,就是從體制、機制、制度這個根本上抓起,不斷鏟除腐敗現(xiàn)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條件,更好地為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大局服務。
?。ǘ┪覈F(xiàn)階段腐敗的根源
1.腐敗作為一種歷史現(xiàn)象,從本質上說是私有制和剝削階級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權力是由一定經濟關系所決定的歷史的時代的產物,它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在私有制社會里,由于政治權力掌握在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剝削階級手里,因而它實質上是屬于少數人的,并且用于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從這個意義上說,私有制本身就是產生腐敗的土壤。社會主義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腐敗同社會主義制度本身是根本不相容的。但由于我國經歷了幾千年的私有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時間還不長,而且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舊的封建意識形態(tài)和剝削階級腐朽思想的殘余影響在黨內和社會生活中仍然存在,腐敗現(xiàn)象的產生和存在也就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客觀現(xiàn)象。
2.腐敗作為一種現(xiàn)實行為,往往是經濟轉型和社會變革過程中的伴生物。八十年代初,我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在改革尚處于探索嘗試,原有管理體制基本未變的條件下,行賄受賄、走私販私、投機詐騙、利用職權“走后門”等腐敗現(xiàn)象和不正之風,就首先在流通領域里滋生起來。八十年代中期,我國改革的重點轉入城市,在實行企業(yè)經營承包責任制、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財政“分稅包干”制等改革措施過程中,“官倒”等腐敗現(xiàn)象在流通領域進一步蔓延,貪污賄賂、以業(yè)謀私等行為在生產領域滋生,私設“小金庫”和濫發(fā)獎金愈演愈烈。九十年代以后,市場取向的改革向深層次推進,腐敗現(xiàn)象也蔓延到生產要素領域,以貸謀私,以“上市”謀私、以土地謀私、以工程項目謀私等利用配置資源的權力、干預市場經濟活動的腐敗行為日益猖獗,“三亂”行為屢禁不止,以假公濟私為特征的鋪張浪費、奢侈揮霍腐敗行為不斷泛濫。進入新世紀,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腐敗現(xiàn)象在某些領域得到遏制,但有的仍在滋生蔓延,利用審批權以權謀私、利用人事權買官賣官、利用司法權徇私枉法等腐敗現(xiàn)象日益突出。由此可以看出,當一個國家處在經濟體制轉型、經濟快速增長的變革階段,往往是腐敗現(xiàn)象的高發(fā)期。腐敗現(xiàn)象與經濟轉型和社會變革相伴相生,它的消長趨勢就取決于生產關系為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為適應經濟基礎而變革的過程,取決于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雙重轉換的客觀進程。
3.腐敗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個人主觀因素往往起著關鍵的作用。腐敗的產生既有社會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也與行為主體的主觀認識相關。處在相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面對同樣的誘惑,為什么有些人恪守節(jié)操,而有些人卻變節(jié)腐化?這主要取決于個人德性和心態(tài)的好壞。所以,“環(huán)境決定論”只是為腐敗分子進行開脫的“托辭”,個人主觀因素往往起著關鍵的作用。一方面,思想領域中的金錢拜物教和權力拜物教,往往是產生腐敗行為的重要誘因。金錢拜物教是一種迷信金錢萬能,把追求金錢視為人生第一要義的思想和行為;權力拜物教是一種把權力當作神明一樣頂禮膜拜的思想和行為。前者認為錢能通神,后者認為權能通神,當兩者相互結合時,便誘發(fā)了諸如以權換錢、以錢買權的權錢交易等腐敗現(xiàn)象。另一方面, “合理”心理為腐敗的產生提供的心理支柱,具體表現(xiàn)在:勞苦補償、人之常情和為公無過等方面。法不責眾心理給腐敗者以一定的心理防衛(wèi)功能,關鍵在于違法行為的大眾性和集體性。在“合理”心理的驅動下,有些人奉行“有撈不撈白不撈”,心安理得;在法不責眾心理的驅動下,有些人奉行“你撈我撈大家撈”,膽大妄為。
二、提出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歷史背景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一)歷史背景
1.建國前,反腐敗是政權斗爭的主要焦點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起就是作為腐敗無能統(tǒng)治者的對立面而立于世的。1921年7月,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決定,“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把斗爭的矛頭直接指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權的腐敗的政治的專制黑暗。同時,“一大”黨綱確定了民主集中制原則,還明確規(guī)定:“地方委員會的財務、活動和政策,應受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的監(jiān)督?!薄包h員如果不是由于法律的迫使和沒有得到黨特別允許,不能擔任政府的委員或國會議員”。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開始,就特別注意強調嚴格的組織約束和紀委監(jiān)督防止自身腐敗現(xiàn)象的發(fā)生。1922年黨的“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單列了“紀律”一章,提出了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和保密紀律的基本要求。1927年4月,黨的“五大”選舉產生了黨內維護和執(zhí)行紀律的專門機關——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五大”產生的中央政治局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中增加了“監(jiān)察委員會”一章,標志著黨的紀律檢查制度的初步創(chuàng)立。1928年4月3日,毛澤東在湖南省桂東縣沙田正式頒布《三大紀律六項注意》(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統(tǒng)一規(guī)定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億軍隊依靠嚴明的紀律,從小到大,經過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2.建國后,反腐敗成為政權鞏固的重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面臨著工作重心從農村向城市的戰(zhàn)略轉移,面臨著國內外敵人顛覆新生政權的挑戰(zhàn),面臨著奪